青海湖是藏文化区,不仅具有藏文化区的共同特点,拥有藏文化区共有的民族风情、文化渊源,同时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水文化特点,包括祭海、转湖等历史悠久的文化习俗,以及昆仑文化、西王母文化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海湖地区的文化发展,构成了青海湖独有的文化氛围。这些特色文化在民族节庆活动、环湖藏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和体现。
民俗
拉伊山歌 | 拉伊山歌是流传在青海、甘肃、四川等广大安多方言藏区的一种专门表现爱情内容的山歌艺术,它的分布以青海湖环湖地域和黄河流域(以海南、黄南两州)为中心而向四方辐射。拉伊脱胎于藏族山歌,种类丰富,数量浩繁,内容涉及爱情生活的各个方面。 |
安多藏戏 | 安多藏戏是受西藏藏戏影响,吸收安多地区藏族文化,在民歌、民间说唱、民间歌舞、藏传佛教义化基础上,形成、发展起来的一个藏戏新剧种。现在安多藏戏,主要流行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各县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藏族地区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班玛县和甘德县。 |
锅庄舞 | 锅庄舞是藏族的民间舞蹈,在节日或农闲时跳。男女围成圆圈,自右而左,边歌边舞。男性着肥大筒裤有如雄鹰粗壮的毛腿,女子脱开右臂袍袖披于身后飘逸洒脱。锅庄舞姿矫健,动作挺拔,既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,舞姿顺达自然,优美飘逸。 |
铃鼓舞 | 铃鼓舞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,包括舞蹈、朗诵、戏剧、杂技、武术。其风格技巧熟练精当,节奏激烈紧张,表情丰富,情绪奔放,粗犷豪迈,英武豪放。特点稳重大方,舞姿优美多变,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趣味性。 |
安昭舞 | 安昭舞是一种古老的土族舞蹈,流行于互助。每当欢度佳节、庆祝丰收和举行婚礼时,人们聚集到庭院里或打麦场上跳安昭舞。舞蹈时,男女相见排成一圆圈,由一位能歌善舞的高手领唱领舞,后面跟随的人伴歌伴舞,一唱众和,气氛和谐而热烈。 |
名称来历
青海湖古称“西海”,又称“仙海”“鲜水海”“卑禾羌海”。北魏以后,始称青海。蒙语称“库库诺尔”,意皆为蓝色或青色的湖。青海湖之名始于近代,1949年后才普遍称青海湖。
历史传说
1、相传1000多年前,唐蕃联姻,文成公主奉命远嫁吐蕃王松赞干布。临行时,唐王赐她日月宝镜,说日后若思念家乡,就拿出宝镜来看,家乡长安就会出现在你面前。文成公主千里跋涉,来到唐蕃分界地的日月山,眼看就要进入吐蕃领地,公主思念起家乡父老,便拿出日月宝镜,果然宝镜里显出了家乡长安,公主想到此一去再也回不了长安,一时泪如泉涌,难以成行。然而,这位公主突然记起了自己神圣的使命,便将日月宝镜扔出手去,没想到那宝镜落地这时闪出一道金光,变成了美丽的青海湖。公主翻过日月山继续朝西,她的眼泪变成河,随她西流,变为有名的倒淌河。
2、西王母是3000多年前生活在青海湖一带的古羌人部落的女首领,她宴请乘八骏之辇来看望她的周穆王于瑶池,而这瑶池就是美丽的青海湖。西王母是青海湖的主神,替王母“殷勤探看”穆王行踪之三青鸟,就是生活在鸟岛之上的万千候鸟。
水怪
“海怪”在环湖土著牧民中流传了几百年。清乾隆初年编修的《西宁府新志》中具体记载称有:“青海住牧蒙古,见海中有物,牛身豹首,白质黑文,毛杂赤绿,跃浪腾波,迅如惊鹊,近岸见人,即潜入水中,不知其为何兽也”。水怪的出现地点都是在海星山与湖的东岸之间,曾目击湖中怪物者尚有数十人,据称其特征是:形体较大,颜色呈黑黄色。
祭祀活动
祭海就是祭祀青海湖,最初是蒙古族的传统。蒙古族人原来信仰萨满教,相信万物有灵,尤其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神。在元代,蒙古族就有祭天、祭山、祭海之风俗,清代以来对青海湖的祭祀活动更具规模、更加富有宗教色彩。与此同时,环湖地区的藏族人也参加了这项祭祀活动。青海湖祭海,不仅是带有浓郁宗教色彩的一种民俗活动,更是一种文化现象,其间包含着众多民风民俗,同时表达了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望。2008年,青海湖祭海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环湖比赛
赛事介绍
2002年,由青海省人民政府提出并发起,由国家体育总局、国家广电总局和青海省政府联合打造环湖赛,每年7至8月在青海省举行。经国际自行车联盟批准,环湖赛为2.HC级,是亚洲顶级赛事,也是世界上最高海拔的国际性公路自行车赛。
环湖赛彩票
2009年2月,经财政部、国家体育总局批准,以“环湖赛”和大美青海为主题的即开型“环湖赛”体育彩票于同年3月底在全国发行。这是中国首开以一项体育赛事为主题的彩票发行先河,也成为宣传青海、展示青海大美风光和人文风情的新平台。
饮食文化
在青海湖周边,面食的花样繁多,有白面类、蒸面类、馅面类、烙面类,细分出来有几十种,形成了独特的面食文化,也是汉、藏、蒙古、土族等集体智慧的结晶,作为外来人的汉人也把中原或中国南方一些先进的技术带到了这里,促进了这里的繁荣。